【北京华盛脑科医院】

您的位置:首页 >> 最新信息 >>文章浏览

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

日期:2010-09-15 11:22:52  来源:北京华盛脑科医院

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

  病因不明,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。散发型发病可能与某些环境因素有关,如重金属与微量元素中毒或缺乏,某些植物类食物(如苏铁苷、山黧豆)中毒,病毒感染等。散发型ALS还可能与神经纤维丝重链基因(NF-H)突变有关。位于染色体22q12.1~13.1处的NF-H基因与ALS连锁,过量表达NF-H基因的转基因鼠可表现出与ALS相似的症状,运动神经元有神经纤维丝堆积。

  家族性ALS(familial ALS,FALS)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遗传。目前发现约20%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FALS患者是由于染色体21q22.1位点上铜锌过氧化物歧化酶(Gu/ZuSOD,SOD1)基因突变所致,已发现该致病基因有100多种突变类型。基因突变致使过氧化物歧化酶(superoxide dismutase,SOD)解毒活性异常,致使自由基过多聚集,导致细胞死亡。

  ALS运动神经元损伤机制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、氧化应激、线粒体功能障碍、轴浆运输障碍、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。

  【病理】

  病理改变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的变性,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变性,神经元消失。

  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和(或)脊髓前角细胞的大型运动神经元(运动神经元)变性、脱失,胶质细胞大量增生。变性神经细胞内含大量脂褐质。胞浆内可见多种包涵体,但无特征性。大小为5~10nm的神经纤维丝在神经元胞体和轴突中异常堆积似乎是ALS的特征性病理改变。

  运动皮质第Ⅴ层的大锥体细胞大量消失。双侧皮质脊髓束变性在颈段最明显,向上逐渐减轻。伴有痴呆的ALS患者的额叶及顶叶皮质中大型运动神经元消失,出现海绵状变性,这是其特征性改变。

  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发生轴突变性,骨骼肌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肌萎缩、变性。散发型、家族性和关岛型ALS的病理改变有所不同。散发型者的Clarke核及脊髓小脑束远端至小脑蚓部部分发生变性,不到10%的患者有后束变性。在皮质很少见到轴突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。家族性者的后束、脊髓小脑束及Clarke核变性较散发型者常见,多有Bunine小体和Lewy小体样玻璃样包涵体,尤其是磷酸化的神经纤维丝在核周体局灶性堆积,呈管状、圆形、棒状等各种形态。而关岛型者的皮质出现广泛的神经原纤维缠结,海马(Ammon′s horn)锥体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,而Clarke核及脊髓小脑束很少累及。

  【诊断要点】

  临床表现

  多于40~50岁发病,家族性起病年龄较散发型早。起病隐袭,进行性发展。症状常自肢体远端开始,呈非对称性。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肌无力、手部精细动作笨拙及手部肌肉萎缩,向上逐渐发展至前臂和肩胛带肌肉。少数患者(约20%)以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。约20%患者早期出现延髓麻痹症状,讲话声音嘶哑或带鼻音、流涎、吞咽障碍。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肌束颤动。少数特殊类型伴有痴呆,如额颞痴呆-ALS、痴呆-ALS-帕金森综合征。一般感觉正常,二便功能无障碍。病情缓慢进展,晚期四肢、躯干、延髓肌均被累及,最后出现呼吸肌麻痹、呼吸衰竭而死亡。

  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,如只表现为单肢、一侧肢体、双上肢、双下肢损害或局限性延髓麻痹,随病情发展可能会扩展到其他部位。有时临床症状局限,但电生理检查提示病变超出临床症状所波及的范围。

  体检可同时见到上、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,如:肌肉萎缩、肌无力、腱反射亢进或减弱、病理征阳性,延髓麻痹的患者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,同时下颌反射亢进。

上一篇:

患了面瘫应尽早针灸治疗

下一篇:

肌张力障碍

Copyrights 2005-2016 导医网 版权所有